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斑马鱼”社团动物探究课程全新升级

2021-04-16 浏览量:2167

作者:胡玥、毛志华 | 文章来源:初二年级

为提升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科学视野、启迪科学灵感,昌平二中政府街校区“斑马鱼”生物社团在本学期开启与中科院的合作教学,课程均由中科院资深专家设计、讲授。课程采取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动手实践、发挥超强的创新精神,注重创造和创新人才培养。

2021年4月14日,中科院京区科协的董老师给“斑马鱼”生物社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非常生动的“螳螂”课。董老师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螳螂老师,是北京微创博志教育演绎科学事业部、昆虫课程负责人,曾获得多项实验展演奖项及课程案例奖项。

 

螳螂老师的风采

开课前,我校教学副校长张云对同学们提出期望,希望大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科学方法、端正科学态度,树立科学价值观,并能够通过此活动锻炼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动手协作能力,真正有所收获,并且希望社团老师向专家学习,多与专家交流,从而培养出更多集探究精神、创新理念、实践能力于一身的未来创新人才。

张云校长对同学们提出期望

本次课从我们身边的昆虫螳螂开始,以化石中的螳螂为引,设问巧妙,由浅入深,配合董老师生动的表演式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其对螳螂结构、食性、生活环境等的探讨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螳螂的结构,董老师还带来了拼装模型,学生通过动手拼装,认识螳螂每部分的身体机构和相关功能作用。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

 

 

 

 

 

 

最后董老师总结了拼接成果,展示螳螂不同结构的功能,让同学们意识到螳螂小小的身体中还藏有许多秘密,并请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结组讨论研究,希望到课程结束大家可以得出相关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意识都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董老师还将带领学生学习螳螂生活环境的搭建,并亲自认领饲养一只小螳螂,观察并记录螳螂的生活习性、食物偏好等,以及研究温度湿度对螳螂卵孵化、螳螂蜕皮等的影响。

本次科学实践系列课程是院校合作的有益探索,将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科学视野,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王珽

摄影:胡玥 毛志华 张淑春

审核:王洁睿

code

电话:010-69742458
政府街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5号                        邮编:102200
回龙观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园2区31号     邮编:102208
实验二小校区:   
   东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腾苑二区30号     邮编:102208   

   西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东区26号     邮编:102208

西环路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31号                   邮编:102200

育知校区:史各庄街道农学院东路2号院                          邮编:102206

code

扫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