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母校的沃土培育我们健康成长

2011-05-07 浏览量:2466

作者:张永祯 徐…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我和老伴都是五、六十年代昌平二中的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校长和老师们的精心教育和培养,给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今天,在母校80周年华诞之际,回忆几件我们上学时所经历的平凡小事,以表达对母校这片沃土的深情爱意和对母校的衷心祝福。

  一、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会

  我们这届学生会从1958年开始至1961年结束,历经三年。主要成员有:杨金凤、李启良、郑维常、付淑媛、徐敬芝、张永祯等同学。由杨金凤、张永祯主持学生会的日常工作,下设学习部、文艺部、生活部、体育卫生部、宣传部等。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有意活动,组织和动员同学们刻苦学习,加强体育锻炼,搞好生活卫生,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争做三好学生和优秀班集体。

  为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和促进同学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会发动各班同学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经常组织小型文艺汇演。文艺汇演时,还给老师发请帖,邀请老师参加。当时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们看电影,课间推广集体舞。一到大的课间,学校舞曲响起,全校师生各自在自己的教室前跳起集体舞,非常开心。有时还和昌平一中的同学们进行班级对口联欢,增强了两校师生的友谊。学生会文艺部还积极协助老师搞好学校的军乐队、民乐队。学生会的生活部则积极协助学校食堂大师傅给学生开饭,第一次吹哨各桌值日生进礼堂打饭,第二次吹哨同学们才能进礼堂用餐。为了搞好学生的个人卫生,学生会与昌平浴池取得联系,每月组织同学洗一次澡。为搞好学校环境卫生,每一至二周组织各班卫生委员检查一次教室、宿舍和清洁区的卫生,有时还组织全校卫生大扫除。学生会每学期统计一次各班学习和体育达标情况,定期组织同学交流学习经验,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互派代表体验对方晚自习纪律情况,以便互相促进。学生会的工作在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曾一度非常活跃。

  为提高学生会全体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为人民服务意识,学生会还经常组织同学们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文章。学校领导对学生会工作是相当重视的,专门安排了办公室和各种设备,大胆放手有意识地培养锻炼我们独立工作能力。现在回顾起来,真是受益匪浅。我们这些成员也很努力,在完成主要学业外,把大部分时间放到学生会工作上。几年来,大家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把学生会工作搞得红红火火,深受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二、小有名气的二中军乐队

  我从1955年到1961年都是昌平二中军乐队中一员,起初有军号队员十几人,鼓乐队员二十几人,合计三十多人。由刘英辉老师负责军乐队工作。为提高技艺,刘老师带领我们进行刻苦的训练。每周早晨或放晚学后,要进行三至四次的排练,练习时队员们相当努力,有的队员嘴吹肿了,胳膊抡酸了,脚也站麻了……但队员们从不叫苦叫累,因为大家都有一种为学校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经过半年左右的严格训练就可以演奏了。1958年以后,学校军乐队发展到七十人左后,乐器配置也比以前好多了,是昌平二中军乐队建队以来的鼎盛时期。

  当时昌平各中小学校上规模的军乐队为数不多,所以我们昌平二中军乐队参加的活动日益增多。学校运动会及大型活动,县运动会开、闭幕式,几乎都是我们昌平二中的军乐队参加奏乐;有时县委召开大型庆祝会或发奖大会也都请我们昌平二中军乐队前去助兴。特别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昌平二中军乐队参加了建设十三陵水库庆典活动。当时全体队员的热情非常高涨,为造声势,提高昌平二中军乐队在昌平的知名度,从外校借来了多面大鼓、小鼓等乐器。出发时,几十人的队伍,占了昌平城里半条街。演奏起来,声势特别浩大,惊天动地,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此时此刻,全体队员,精神振奋,心潮澎湃,连续演奏了好多支曲子也不叫累,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我们军乐队自建队以来第一次参加这样宏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典活动。

  三、勤工俭学,创建酒精厂

  1958年大跃进高潮遍及全国,各行各业大炼钢铁,大办企业。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大搞勤工俭学活动。暑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部分同学到马池口公社横桥村一带深翻小麦地;另一部分同学到昌平东关沙石场挖沙子,运沙子;我和其余同学在陈德昌老师领导下建造酒精厂。当时办厂条件非常差,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从图纸、设备到原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陈老师是个有学问好钻研,既有热心又有责任感的好老师,在陈老师的带领下,短短几周,同学们就把酒精蒸馏塔建立起来了。望着三米多高,矗立在学校东北角的蒸馏塔,我们万分激动。

  为尽快出成品,我们和陈老师整天守候在塔旁,运燃料,看温度,连吃饭的时间都搭进去了。经过连续奋战,我们终于成功了。当同学们看到真正的酒精从蒸馏管里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的时候,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高喊:“我们能造出酒精了!”我们的产品曾在北京市中学生勤工俭学展览会上展出,同学们制造堵的酒精度完全达标。陈老师还曾带领我们这些同学前去参观,看到我们的产品,同学们都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大胆尝试,创办种子报

  1959年后学生会组成人员大部分是师范生。这部分同学毕业后和其他同学一样,将全部从事教育事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了反映当时师范生的现实生活,激励同学们毕业后发扬昌平二中的光荣传统,决定办一种小报,作为媒体,宣传同学中的好人好事,介绍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等等。大家经过充分讨论和报请学校领导同意,最后冠名《种子报》,喻意师范生像饱满的种子一样,在昌平大地开花结果。李一农校长亲笔为《种子报》题名,并撰写了发刊词。

  为提高办报的质量,学生会设立编辑部,由杨金凤、李启良、韩宝林、张永祯等同学负责,各班设有通讯员。校报的编辑、排版、校对和印刷等工作全部由同学们自己承担。先后发刊十几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由于正在处三年困难时期,加之经费紧张,后来就暂停了。

  五、终生难忘的军事野营

  1958年7月份,我初中将要毕业时,团委书记秦全翔老师告诉我和张志宽同学,要我们两个人代表全校同学参加北京市团委组织的军事野营团,地点是南长山列岛海军基地。昌平县由12个同学组成一个班,班长由沙河中学教导主任战洪良老师担任。全团有1000人左右,大部分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团长是上级团委的王伟、王照华等人。随团慰问的有:北京京剧院、评剧院、杂技团、体操队、东方歌舞团等文体团体。

  我们出发地点在天津塘沽新港,接我们的是704号和705号两艘登陆舰,我们昌平同学乘坐704舰。此舰相当雄伟,全长100米左右,能载50辆坦克,航行在大海上,非常稳定。到了海军基地,岛上的官兵像接待亲人一样。晚上便安排我们进行了慰问演出,全岛灯火辉煌,场面十分壮观。军民融合在一起,犹如海上钢铁长城。在演出间隙,我们围着几位海军官兵,相互问候,整个夜晚充满着军民鱼水情。

  第二天,我们学生团每人发一支步枪,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吃饭、出操、睡觉、站岗完全军事化。在海岛期间,我们参加了多种军事活动:第一,学习操作步枪的安装和射击要领;第二,观看海军官兵进行实弹军事演习;第三,到海防要塞参观防空洞和海岸炮远程靶位射击;第四,进行夜间紧急集合和急行军。由于我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年龄又小,所以在急行军时,很多同学的鞋子、帽子、水壶等物品都跑丢了,弄得满路都是“战利品”。更严重的是,急行军后马上乘坐登陆快艇,快得像离弦的弓箭一样,掀起的大浪有两米多高,快艇摇晃得非常厉害,90%的同学都吐了。到了目的地,才知道是演习。一场虚惊,乃其乐无穷也。

  十几天后,结束了军事野营活动,我们仍然乘坐704舰返航。经过数小时航行,当我们惜别军舰,站在塘沽新港台阶上时,心情万分激动,眼泪夺眶而出。海军官兵和同学们挥手致意,难分难舍。在登陆舰驶离海港的瞬间,我们高声大喊:“再见了,704舰!我们会永远记住你!”

  六、二两窝头的鼓励

  我从小随父习武,身体较好。上初中时便进了学校田径队,在赵国琦、赵玉成、李宝忠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指导下,体育成绩不断提高。在1957年5月12日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上,800米成绩合格,被授予“国家少年运动员”称号。1958年左右,在赵玉成老师组织下,学校成立了竞走队,队员有程宗学、张志宽、王瑞林、张永祯等人。在赵老师和市体校老师的指导下,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在1960年3月13日北京市长距离竞走运动会上,我的10公里成绩达标,被授予“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从此,刻苦锻炼的积极性一发而不可收。为了增强耐力,我们竞走队每周往返昌平二中——十三陵两至三趟;在力量练习上,肩负几十公斤杠铃,起蹲上百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竞走队的成绩大幅提高,在县运动会上都能拿上名次。

  1959年后,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考虑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由总务处主任党进才老师在同学会上宣布:“经校领导讨论研究,决定给张永祯等同学每天补助二两窝头。”我听后即感到非常温暖,心里又很矛盾。当前大家都在困难时候,定时定量,还专门拿出二两窝头补助我,实在不好意思。可是,东西虽然不多,但在那个年代实在太珍贵了,我太知足了。为报答校领导的关怀,我更加自觉地进行练习,成绩不断提高。在1960年5月14日北京市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优秀运动员运动会上,通过10公里竞走比赛达到一级标准,被授予“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这一成绩的取得,渗透着赵国琦老师、赵玉成老师和李宝忠老师多么大的心血,也倾注着校长等领导的莫大关爱,至今难忘。

  上面的回忆,主要是想通过这些亲身经历的小事,说明母----昌平二中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与精心培育;说明我们这些同学不辜负校领导和老师的殷切期望,争气要强,热爱母校,永不忘本的深厚情感。我们这一代人,最知道感恩,所以,永远不会忘记和我们一起学习、工作、锻炼的老同学,永远不会忘记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校长和老师。

  值此母校建校80周年之际,祝老师们、校友们健康长寿!祝昌平二中奋发拼搏,勇攀高峰!

作者:张永祯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8届毕业生  

徐敬芝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9届毕业生

code

电话:010-69742458
政府街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5号                        邮编:102200
回龙观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园2区31号     邮编:102208
实验二小校区:   
   东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腾苑二区30号     邮编:102208   

   西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东区26号     邮编:102208

西环路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31号                   邮编:102200

育知校区:史各庄街道农学院东路2号院                          邮编:102206

code

扫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