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斗转星移,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八个年头。回想起我在昌平二中读书的时候,那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愉快呀!昌平二中给了我一个最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我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昌平二中在五十年代叫北京八十四中。我是一九五一年九月考入了昌平师范班的。记得当时只有四个初中班。那时的昌平师范学校坐落在昌平城内东城墙根附近古老的文庙里。一进校门,东边是传达室、音乐教室,西边是教导处,再往西是一排初中班的教室。从正门往前走,北面的一个大殿是老师的办公室。大殿的两侧那矮些的平房,是老师的宿舍,有的兼办公室。最东边又是一个高大的房子就是图书室。这就是第一层院子。
在第一层院子的西面,又是一个三合院。北面的是大殿,这就是我们女生班的教室。两侧的配殿是我们女生宿舍。在我们教室大殿的后面又是一排教室。从这个院子往西又是一排教室和宿舍。从第一层院子两边空道往北走,就会看到一个特大的三合院,三个殿堂都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正殿,大的像皇宫,是全校学生吃饭开会的大礼堂。正殿的后面是操场。东西配殿是男生宿舍。正殿前面连着一个大戏台。整个院子显得很大很大,夏天全校师生就在这里开会演节目。这里的环境非常好,每个院子都生长着许多古老的又高又粗的松树,枝繁叶茂是天然凉棚,夏天格外凉爽。我觉得这是一个风水宝地-----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建孔子庙呢。
昌平二中整个校园显得古朴大方。校园里到处是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五百多名天真、活泼的青少年欢聚一堂,为了建设新中国而发奋学习、茁壮成长。那时候是建国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贫穷落后的烂摊子,当然办学条件也是十分的简陋的。与盛世的今天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学生住宿用的铺板、铺凳、碗筷脸盆全部是从家里带来的。上晚自习用的是汽灯,冬天取暖用的是铁炉子。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我们觉得很幸福,很快乐。大家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新中国急待我们去建设。祖国的孩子们急切的等着我们去教育、去培养。同学们个个勤学苦练,要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昌平二中读书的三年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团组织的活动异常活跃,周围总有政治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尤其是学校组织的开展读革命书籍的系列活动,书中那些高大的鲜活的英雄形象,深深打动着每个人的心。我如饥似渴的读了很多革命英雄故事。如《卓娅和舒拉》、《普通一兵》、《古丽亚的道路》、《把一切献给党》、《乡村女教师》、《党的女儿》等,尤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保尔的一段话至今铭记在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可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以英雄为榜样,沿着英雄的道路前进着,成长着……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在第一学期第一批就加入了团组织。不久就担任班上团支部组织委员。第二学期就担任了团总支少儿委员。一九五三年上半年我做了学校团总支组织委员长。下半年起担任校团委会副书记。一九五四年七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年七月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同时被学校保送到通州女师深造,真是万分的荣幸。
我衷心感谢昌平二中的校长和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培养。使我由一个无知的农村女孩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国家干部。感谢昌平二中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代数王善治老师的睿智,语文陈文涛老师的机敏,几何赵文斌老师的严谨,物理赵世凤老师的风度,教育张显喆老师的慷慨激昂,历史程万军老师的沉稳,美术张自励老师的浪漫,音乐米志寰的老师帅气,生物梁桂新老师的幽默,体育赵国琦老师的英俊魁梧,我会永远记住您们的。
昌平二中是培养教师的基地,是培养国家干部的摇篮。为昌平的教育事业培养出数千名的优秀骨干教师,同时也为昌平县各级政府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干部。昌平二中历史悠久,成绩卓著,在昌平乃至北京市都享有盛名。
在母校建校八十周年大喜的日子里,我要真诚地说一声,我热爱昌平二中,感谢昌平二中,衷心祝福二中再创辉煌。
作者:刘淑英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4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