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昌平二中教育集团特举办“喜迎国庆 礼赞中国”爱国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分为三个模块:爱国主题教育班会、爱国主题升旗仪式以及我与老物件的故事。
初中各年级举办了爱国主题教育班会,各个班主任从不同角度切入爱国主题,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昌平二中教育集团举办了“喜迎国庆 礼赞中国”主题升旗仪式,初三6班阚子怡同学发表了相关主题演讲。
高中各年级收集了我与老物件的故事,以此来展示中国速度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变迁。
中药柜。我爷爷是名赤脚医生,在医疗落后的年代,城市各大医学教授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农村,培养医学人才,爷爷受北医三院教授指导,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年代为农村人民治病问诊。1978年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家的东西均分给各家各户,爷爷从公社那分得了这个中药柜。
这个中药柜兴许还是清朝年间留下的产物,它的历史并不明确。但它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社会的进步过程。史书上白纸黑字记录下历史制度的变迁,但同样也有一些破旧的物件记录下属于普通人民的历史。
——王佳琳
小时候,在姥姥家,对姥姥家的那台缝纫机充满了好奇。从姥姥的口中得知,在我妈妈和舅舅小的时候,物质资源相对匮乏,很难买到新衣服。很多家庭会通过缝纫机给孩子做一些衣服,我姥姥也会像大多数人一样,自己做一些衣服。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姥姥用缝纫机了,最多有时扎个鞋垫才会用到。到现在姥姥一直没舍得将缝纫机扔掉,缝纫机保留那个时代的记忆。
——董悦洋
我们家的缝纫机,约莫是在八十年代购入的。由于时间太过于久远,论起这台早已“退休”了的缝纫机,我的父亲也只依稀记得些零散的片段罢了。在他小时候,奶奶会在平日里用它缝补上袖口的破洞,为短了一截的裤腿添长,也会在新年时缝制上几件新衣或被褥。当我向他询问时,他还非常得意地和我讲他学着用缝纫机的故事。那是个小学的暑假,他在附近的工厂捡了几块被丢弃的废料布,学着奶奶的样子自己缝出了一个钓鱼竿的布套。而对于我而言,这台缝纫机更像一件有趣的“玩具”。年幼的我在假期回奶奶家看望爷爷奶奶时,便是趴在着小小的一方天地上埋头与口算题斗争,听着脚底踏板一下一下转动而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一响就是一整天。曾几何时,我的父亲也还想教我认识它的构造,却被不感兴趣的我搪塞了过去。现在看来,这项缝纫的老手艺,大抵是在我们这一代便失传了罢。
如今,这种老式缝纫机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是更为先进、更为灵便的电动缝纫机、电脑自动缝纫机等。曾经家家户户可见的老缝纫机,如今早已被埋进了历史那滚滚向前进的车轮碾印里。纺针上上下下刺透布料所发出的咔嚓声与轮轴旋转的呼声,一声声应和着脚踏板有律动的吱呀响,这年代的回音逐渐地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褪去颜色。而现在我轻抚去它蒙上的浮尘,指尖略过机身上的划痕,在那每每零件之间,密密针脚之隙,方得以窥见岁月的痕迹。
在这物质充裕的当下,我们“旧事重提”,从那静候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的老物件上体味时代的苦涩,也感恩时代的甜蜜,默默聆听着它们讲述着这个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的故事。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
——晋慈
手摇脱粒机,用来把玉米粒和玉米芯分开的农具。与之前手剥玉米粒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是80年代农民们开始运用机器的产物。
在过去纯手工务农到现在自动化农业的过程中,具有过渡作用。
——王佳琳
还有的同学对家里的老人做了采访。
——田沐阳
通过本次国庆系列活动,学生在教育中升华了爱国情感,努力为成为新时代有为青年而奋斗。
编辑:王珽
摄影:各年级学生
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