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工作和“大思政课”建设有关要求,深化优质资源与回天地区“手拉手”,加强回天地区“思政一体化”教研基地建设,2023年12月7日,以“探寻昌平明文化魅力,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为主题的昌平区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研共同体展示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回龙观校区顺利召开,此次活动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主办,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承办,北京市昌平区实验学校、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协办,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老师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吴晓云;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德育教研室主任金利、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张立军;德育教研员顾瑾玉、刘媛、李晓蕾,历史教研员丁丁,地理教研员陈红;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丽梅、基教二科科长李华民、基教一科聂莹老师、基教二科张小永老师;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李金亮、校长李岩;昌平二中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志强。还有来自昌平二中、昌平实验学校、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昌平实验二小、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北京一零一中昌平实验学校、昌平二中育知学校、回龙观东学区的各位领导、进校相关学科教研员及语文、历史、地理、思政课教师代表。会议由昌平区进修学校副校长陈静主持。
王丽梅主任表示昌平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得益于市教委将城乡一体化高办小、高参小、外教支持等多个市级优质项目向昌平投放,为昌平的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和更多的优质资源,对整体提升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的活动,既是近三年来市、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成果综合展示,同时也是昌平区构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契机,必将为我区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学科教师的专业培养带来更加专业的支持和保障;希望全区各中小学充分利用好教研共同体这一优质资源和平台,在基教研中心专家的引领下,发挥教研共同体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专业素养,让更多的教师成长起来,让更多的学校发展起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昌平教育。
万琴主任汇报的题目是《以“市区共同体”驱动思政一体化》。汇报主要有三个关键词:纵深、拓宽、贯通,并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党建引领顶层设计,构建市区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完善一体化组织管理机制、一体化项目助推机制、一体化教研学习机制、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一体化资源建设机制、一体化长效协同机制等六大机制,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二是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发挥思政课政治与价值引领作用,在市区共同体的驱动下,昌平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日益形成大协同、大协作的格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日益深入;三是项目助推“一核三联”,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本月昌平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与北航、华北电力大学一起组建了昌平区“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共同体,优化了“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遴选本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且推荐了本区兼职思政课教师。
金利主任分享了三点研究体会,一是坚守一个方向,始终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努力的方向;二是突出两个要求,即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要求,突出要立足于各个学科的特点要求;三是体现三个拓展,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主题不断拓展、研究形式不断拓展。同时,金利主任充分肯定了昌平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共同体在研究建设中不断形成的教学内容联通、教学研究互通、教学资源融通、教师专业发展贯通的一体化长效协同机制,昌平区最先开展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已经形成了昌平经验,这样一个昌平经验也必将会继续推动昌平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深化,也必将能为北京市其他区开展思政课一体化研究提供可学习、可复制的经验。
第二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小学语文、初中地理、初中历史6学科老师平行上现场课,课后专家点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为《探秘明十三陵 了解家乡文化》,由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杨小雨老师执教。该课以“明十三陵本身的历史文化及其周边地区民俗文化”为核心主题,以道德与法治课堂、少先队活动为阵地,通过对明十三陵的文物古迹和周边村落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人,为家乡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李晓蕾老师点评:课程注重主题的深入挖掘和学情调研;课程中的活动设计以及作业设计都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研究、积累、调查中逐渐了解自己的家乡,同时也在学生知识系统梳理方面提出了指导。在学生认识方面,如果有更深入的资源支持,为学生梳理,可能会帮助学生迈上一个新台阶。
顾瑾玉老师点评:课程前期的准备非常充分。小课题从最早的调研到调查再到成果展示,在这个长周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直处于研究状态的。在调研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去解决,都是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能力。这个课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老师很有勇气去挑战,尝试在中年级去做探索。课题尝试建立思维发展、思维进阶。长周期课题学习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的空间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题为《“源”深流远,古“运”今生——由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看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由北京市昌平区实验学校尤琳老师执教。课堂通过龙山龙泉探龙迹、古今河道喜相逢、绿水青山新发展三个环节,将单元所学内容综合运用,引导学生重温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重要性,通过实践探究将学生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金利主任点评:这节课体现出了深深家乡情、浓浓家乡味。从内容的整合看,本节课基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在单元整体高度下进行知识整合,以真实情提出真问题,进行真探究,导出真生成。不仅实现了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整合,更是对开卷考试新情境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益探索。从教学思路来看,本节课实现了明线、暗线、思维线的高度结合,即社会实践活动的明线、学校教育的暗线、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线,对大运河源头文化的探索,使学生在交流探索中获取新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题为《传承千年运河文脉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由北京市昌平区实验学校陈亚兰老师执教。本课有三个主要环节:分享“大者”故事,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运者”故事,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河者”故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刘媛老师点评:首先,本课程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的一体化,深入实践了有主题的学习;其次,在课程一体化中,初高中知识的边界尤为重要,重点突出了大运河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同时在高三教学中,着重关注基础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题为《探古道神韵 悟明陵文化——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由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袁慧老师执教,该课借助口语交际的内容结合七单元课文和单元习作、假期综合实践活动确定,入课方式很巧妙;借助讲解提纲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使讲解更有条理性;将假期前往明十三陵现场讲解的小讲解员们作为特邀嘉宾团请进班级一起上课,使他们在梳理讲解要求和评价指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张立军主任点评:大思政与学科育人相结合,很好的借助教材资源,立足课标落实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体现语文课育人价值,本节课突出中华传统文化,落实思政理念,注重口头语言活动实践。
初中历史课题为《小文物,大历史——百子衣里的明文化》,由昌平区第二中学回龙观校区周洁老师执教。课程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书籍、论文、视频等资料。将学生分为图案组、历史剧组、工艺组、模型组,以“解读百子衣图案”、“演绎百子衣故事”、“制作百子衣模型”等方式走近文物,从明朝社会生活、吉祥观念、丝织工艺和审美意趣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文化,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助力文化传承。
丁丁老师点评:在新中考改革背景下保持学生兴趣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探索如导引课、探究课、展示课、评价和总结课等多种类型的实践性课程,向学生传授可终身持续性学习的历史探究路径。本课作为一节展示课,通过学情调研、问题梳理和丰富的学生活动可以看到周老师在基于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给了学生专业的方法指导。教师在讲述明朝多子多福观时可以将这种观念延伸至自周朝以来更广阔的历史时段,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是观念形成的基础。本节课使学生感受到了明文化的灿烂及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树立了文化自信,落实了学科思政的培育。
初中地理课题为《探居庸关之奇 悟人地之协调》,由昌平区第二中学回龙观校区郝玉鑫老师执教。该课在查阅资料、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用绿色发展理念,对家乡居庸关长城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同时运用研学手册设计、视频、绘画、手抄报、歌曲、诗词、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激发民族自豪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社会责任感。
陈红老师点评:本节课有三大亮点。一是选题巧妙,选择家乡昌平的典型人文地理事物,聚焦了主题,将课程思政自然的融入课程当中,将地理工具与方法进行运用,突出了地理特色,渗透了人地协调观;二是整体规划,单元构建逻辑思路清晰,精准聚焦课标,学情分析透彻,单元教学目标由宏观到微观,设计合理;三是注重实践,在课程思政贯穿过程的基础下,通过查长城、爬长城、观长城、析长城、护长城、扬长城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落实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除了盛大隆重的开场、异彩纷呈的课堂、高屋建瓴的点评,各校精心设计的展品及挑选的小小讲解员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大雪”时节盼雪飞,万物冬藏待春归,探寻文化明有魅,课程思政大可为。
编辑:王珽
摄影:李峰华
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