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今年昌平二中推荐了6名高一学生和南北校区各1名“1+3”班初三学生参加了北京大学组织的暑期化学课堂,下面是三名同学前3天的收获和感想。
今天是是北京大学中学生化学暑期课堂的第一天。完成报到工作后,由于没有其他活动,我便和来自其他省市的同学攀谈起来。我了解到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除了在化学竞赛中获奖外,其他学科成绩也很优异。在夏令营期间,我要向这些同学学习,学习他们刻苦的精神和好的学习方法,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升自己。
化学竞赛能够训练我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是人生中宝贵的磨练,也对其他考试有很大的帮助。相信经历这次课程后,自己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节奏。
今天是化学暑期课堂的第一天,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激动,都早早的起了床。
在开幕式中,我们了解了北大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简短的开幕式后,是由陈兴教授主持的讲座:在学习中享受科学。陈教授给我们提了几个建议:平时学习时问有趣的科学问题;关注重要的科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不要一味的被动接受和记忆,要有自己的思考;遵循自己的兴趣。不论为什么参加此次暑期课堂,一定要享受学习的过程。
接着是由孙桐学长主持的题为“兴趣从何而来,往何处去”的讲座。学长先从实践、探索、本质等方面讲解了兴趣从何而来,再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兴趣要通往未来和远方。我们要坚持创新,灵活运用知识,传播科学真理,争取做应试教育的“漏网之鱼”。
最后马锴果教授带领我们从诺贝尔奖的成果出发,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进步的历程。
下午是由裴坚教授为我们讲解有机化学入门的课程。裴教授先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有机物,激起了我们对有机化学的兴趣。接下来便从分子的结构、键、轨道以及反应性讲起。我们的基础相较其他人来说较为薄弱,但我们还是坚持跟了下来。课堂中,裴教授还抽出时间告诉我们大胆质疑的重要性,令我受益匪浅。
晚上是有趣的科普互动:串珠模型的奇妙世界。马教授先为我们拓展了一些基础知识,如欧拉公式、柏拉图体、阿基米德体、分子对称性等。然后我们动手制作了富勒烯的串珠模型,让我体会到了动手的乐趣。
今天课程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听课遇到了不小的阻碍。但作为昌平二中的学生,我会珍惜来自不易的机会,认真听课,及时复习,努力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学会弄懂,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
今天是化学暑期课堂的第二天。虽然从清晨就下起了大雨,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求知若渴的精神。
早上第一节讲堂由刘志博教授主讲。核药物化学,通俗易懂来讲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化学同位素标记法的plus版本。我们能通过放射性的药物进行诊断(诊断核素标记的靶向分子)、治疗(治疗核素标记的靶向分子)。核药物具有高度组织靶向、活体化学调控、体内分布可视等优点。目前,核药物主要用于诊断治疗各种各样的癌症。
同时刘教授表明我国当今极度缺乏制备高质量核素的能力和产业,这也是他们团队日前努力研究的方向。有兴趣欢迎报考北京大学化学系啊!(emjoy捂脸笑)
第二节讲堂由李晨教授带来,带领我们细细梳理了化学键的发展历程。
化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的语言中(Khem黑土 Kemet埃及)有炼金术的涵义,并在地中海沿岸传播,蓬勃发展着。到了13世纪一位叫马格努斯的天才收起提出了亲和力的概念,这就是化学键的前身。亲和力的概念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才被推翻1913年莫塞莱和波尔提出了原子序数和氢原子模型的概念,1916年克塞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离子键的理论,至此化学键的传奇拉开了序幕。
最后一节课由王凯教授主讲。给我们讲述了当今化学技术在历史考古学中的应用。文物的三大价值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要想体现这些价值首先要保护好这些文物,如何保护复原成了困扰老一辈考古学家的难题。但如今在现代化学技术的加持下,各种杂疑难症都得以解决。
编辑:王珽
摄影:王予忱
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