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12月20日,2020年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决赛在北京电视台演播楼举行。经历过重重考验及复赛角逐,来自顺义区、昌平区、朝阳区、东城区、延庆区、海淀区、通州区、怀柔区八支代表队登上决赛的舞台,最终昌平区代表队摘得桂冠。
本次决赛的赛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入门竞答、PK竞答和科普说。在入门竞答“哥德巴赫猜想”环节中,面对“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潜水器名称”“没喝完的珍珠奶茶是什么垃圾?”“酸汤子受到污染后产生的什么会使人中毒?”等问题,选手们不仅很快给出正确答案,还能进行简短的科普解析,展现了极高的科学素养。
此次大赛硝烟味最为浓烈的当属PK竞答环节。该环节名为“量子纠缠”,在这个环节中,随机抽取的两队将轮流作答一道必做题,各自通过后则解锁视频抢答题,由率先按下抢答器的队伍获得作答资格,若回答正确则顺利晋级,失败则对手晋级。两两对抗中,有的队伍凭借手速和充分的知识积累成功晋级;有的队伍按了抢答器却遗憾答错,眼睁睁送对手晋级。经过激烈的PK赛程,昌平区代表队、朝阳区代表队、东城区代表队和海淀区代表队成功进入四强,获得角逐冠军的入场券。
活动期间,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学教授叶盛、北京天文馆研究员景海荣、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播音指导张红力作为评委,对题目和选手的解答进行了点评。针对“酸汤子中毒”事件,评委叶盛表示,此次事件中的致命毒素名为“米酵菌酸”,其产生原因是存储方式不当。他呼吁大众还要警惕“黄曲霉毒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正确存放食物,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负责。评委张红力认为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值得每个人仔细研读,要弄清楚一些容易弄混的垃圾,比如大骨头、榴莲壳等不易生化降解的,是其他垃圾;过期药品的纸质包装实际上最好是跟药品一起轻放进红桶,以便正确处理过期药品。评委景海荣提起前不久“天问一号”的“家书”,对于其火星探测任务满怀期待。
第三个环节名为“科普没有说不清楚的事”,四强队伍每队各派出一名选手围绕“谈谈身边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一主题进行科普演讲,并由现场观众和评委联合打分,综合得分最高者为冠军。
东城区选手王春雷是一名医生,他为观众率先带来了《医学中的多米诺》。在演讲中,他介绍了“多米诺”式的肝移植法,描绘了一幅传递生命的医学奇迹画卷;海淀区选手刘菁是一名模拟芯片设计工程师,她在《芯片》的主题演讲中,将芯片比作一座城市,将芯片里面的晶体管比成一座座楼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科普了芯片的运作原理;昌平区选手任爽是一名语文老师,她在《北斗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中细致地介绍了北斗的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等功能,真切描述了科技进步为普通大众带来的生活便利;朝阳区的选手朱震昕是一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专业的本科生,他在《我理解的物理学》中将理论物理知识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结合得恰到好处,演绎了物理学的魅力。四位选手的演讲十分精彩,引起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得到了评委的认可和勉励。
最终,昌平区代表队的总分排名第一,成为本次决赛的冠军。二等奖获得者为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代表队,三等奖获得者为顺义区、延庆区、通州区、怀柔区代表队。
优秀组织奖则被颁发给延庆区科协、大兴区科协、西城区科协、昌平区科协、丰台区科协和怀柔区科协,以嘉奖其积极开展线下配套活动和优秀的组织宣传工作。现场还颁发了最佳网络传播奖和最佳网络答题奖。
据了解,“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是从2018年开始,由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竞答活动。2020年是“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收官之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的目标是24%,2020年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可以说是对全市各区公民科学素质的一次自我考查。
为激发公民自觉提升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打造新时代社会化大科普生态,推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2020年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聚焦疫情防控、前沿科技、突发应急等社会热点、焦点内容,得到了市纲要办成员单位,十六区纲要办(科协)的积极响应。截至11月底,比赛的参与人数超过67.5万人,总浏览量1031.7万人次,传播量近2044万人次,为提升北京市民的科学素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辑:王珽
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