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今年是母校昌平二中80周年校庆,回想起我在昌平师范生活和学习经历,那真是思绪万千,颇有感触。
18岁时,我的战友又把我送进建在孔圣人跟前的河北省昌平县简易师范学校继续学习。三年的简易师范学校生活概括起来是苦、辣、酸、甜。首先说吃。学生们把从家里拿来的玉米粒交给学校食堂,经加工后做窝头吃。那时的厨房设在大成殿东侧的崇圣阁三间瓦房内,大成殿是饭厅。八人一桌,桌子中央放一碗盐面。第一周吃的是窝头蘸盐面,以后是吃窝头,喝菜汤。天天如此。最难吃的是春秋两季的小白菜汤,汤的表面浮着一层带翅膀的小“腻虫”(学名叫蚜虫),扑鼻而来的是一股刷锅水味,喝到嘴里是苦、涩、酸、腥四味俱全,实在难以下咽。但是又没有别的东西可吃,只好咬着牙往下吞,表情特痛苦。有的同学实在咽不下去,就把汤倒掉,再用水冲一下,放点盐面,拌着吃。直到现在,一提起小白菜汤,我心里还有点犯恶心,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后遗症。其次再说住。我们男生住的是大成殿前东西两厢,四个大宿舍。每个宿舍靠后墙是一个大联炕,靠窗户是一排木板床。夏天,屋内潮湿、闷热、蚊咬、臭脚味,虽说气味难闻了点,但打开门窗通风,好在还能过的去。一道数九隆冬,那罪就受大了。宿舍脸盆里的水都能冻成厚厚的冰砣子。我们大多数同学的家里都很穷,所以铺盖都很单薄,一到夜里钻进被窝就当“团长”。我的铺盖虽说也很单薄,但我身体高大,禁冻,那时肖富等几个年纪小的同学经常钻到我被窝“避难”。一年级时,我班的教室在明伦堂大殿。那么大的教室冬天也只有一个供老师烤手用的小火炉,大多数同学的手、脚都有不同程度的冻疮。
第三说起文体娱乐活动那就更惨了。堂堂昌平的最高学府只有一架脚踏式小风琴,还得经常修理。篮球也只有一个,还打着补丁。就是这简单的风琴和篮球却也给我们艰苦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这段学校的学习生活,虽然极其艰苦,但同学们的求知欲很高,为了祖国前途,为了振兴民族经济,都能刻苦地学习。
1948年12月12日,昌平全境解放。第一位县长张仲平兼我校校长,学校的伙食也改由政府供给,从此学生们与小白菜告别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了,唱歌,跳舞,扭秧歌,排演话剧,全校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喜人景象!我班的27名同学就在母校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毕业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走出母校昌平二中的大门,奔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教书育人的大讲台。
永远难忘我的母校昌平二中!在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我儿时淘气的身影,留下了我青年时期学习战斗的足迹,而今天我又在您的关怀下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者:刘自敏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49届毕业生